刀劍槍之歷史故事

刀劍槍同是古代流傳下來之器械,為古代戰爭中不可缺少之兵器。近年考古學家,從發掘出土文物中,發現有刀劍及槍尖等金屬器械,年代最早者,屬於商代。(公元前1766年一1402年)。

遠在二千六百多年前,春秋時代(公元前770年一前476年),魯國有寶刀,刀名「孟勞」,鋒利無比,春秋穀梁傳記載:「僖元年」,(公元前659年)「孟勞者,魯之寶刀也。」 後世遂用作寶刀之通名。

漢末,魏陳思王曹值(公元192年一232年},曾作寶刀賦,其序中有云:「建安中,家父魏王(曹操)乃命有司造寶刀五枚,三年乃就,以龍、虎、熊、馬、雀為識。」 

清末光緒(公元1875年一1908年)年間,北方有俠客名王五,善使大刀,名傳遐邇。

至於劍之傳說,更富姿采。

春秋時代,最負盛名之鑄劍師歐冶子,應越王聘,鑄湛廬,巨闕,勝邪,魚腸,純鉤五劍。後又與當時另一鑄劍名師干將,為楚王鑄龍淵,泰阿,工布三劍。(見辭源歐冶子條。)以上八劍,皆在中國歷史上享有大名。現時北京博物館陳列之越王「勾踐自作之劍」,劍脊刻有銘文如上述。望之劍刃鋒利,劍身銀白,經歷三千餘年,深埋地底,仍是毫無誘蝕痕跡,相信可能就是當時名鑄劍師歐冶子之傑作。

漢高祖劉邦(公元前256年一195年),微時為亭長,與眾夜行,遇大蛇當道,眾人皆懼,獨高祖趨前,拔所佩劍斬之,眾譽勇武,遂受擁戴,由是起義,推翻暴秦。擊敗西楚霸王項羽,建立漢朝。至今中國人仍稱漢族者,實由此而得名也。

史記作者司馬遷(公元前145年一?)於「刺客列傳」篇中,描述荊軻刺秦王。

荊軻(?一公元前227年)為人沉毅,擅劍術,為當時燕國太子丹上客,受命携秦叛將樊於期首級,及燕國沃土督亢之地圖,備作禮物,入秦詐降,冀獲秦王接見,乘機劫殺之。荊軻至秦後,賄賂秦王寵臣蒙嘉,果獲秦王接見,獻圖時,圖窮匕現,荊軻遂趨前,左手執秦王衣袖,右手握匕首(短劍)揕其胸,秦王大驚,奮力躍起,衣袖斷裂,於是左手抓劍鞘,右手握劍柄,拔劍迎拒荊軻之突襲,但佩劍甚長,未能於惶急中立即拔出,而荊軻追襲已近,秦王迫於繞柱而逃,當是時羣臣立於殿下,極為震驚,因事起倉猝,出人意外,全失常態。按秦國法令,羣臣在王殿侍駕,不準携帶任何兵器,擔任侍衛之將官,未得皇帝命令,不準上殿。情勢危急,未及傳令,幸得殿下羣臣中,有人高呼:「王負劍,王負劍。」秦王聞聽,立即省悟,推劍於背,拔出佩劍,砍斷荊軻左腿,荊軻受創,不能站立,於是舉匕首擲向秦王,擊中銅柱,秦王再次擊刺,荊軻身中八劍,蹲坐地上,大罵曰:「事之不成, 因思活脅,迫令歸還諸侯土地之諾言,以報太子耳。」左右之人受命上前擊殺荊軻。

唐朝有兩大詩人,詩仙李白(公元701年一 762年)和詩聖杜甫(公元712年一770年)均曾與劍術有關,尤其是李白,更是劍術名家。

李白在「與韓荊洲書」中有云:「十五好劍術,遍干諸候。三十成文章,歷抵卿相」。且在其詩集中,題及用劍之詞,更是隨處可見。 例如在「結客少年場行」詩中:「少年學劍術, 凌爍白猿公」。「北風行」詩中:「別時提劍救邊去」。「司馬將軍歌」詩中:「手中電曳倚天劍,直斬長鯨海水開」。「塞下曲」詩中:「願將腰下劍,直為斬樓蘭」。「玉壺吟」詩中:「三杯拂劍舞秋月」。古風五十四首詩中:「倚劍登高樓,悠悠送春目」。「俠客行」詩中:「閑過信陵飲,脫劍膝前橫」。在在都表現出是一位劍術高手之姿態。 

至如杜甫,也曾寫過一首「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」。詩中有云:「昔有佳人公孫氏,一舞劍器動四方,觀者如山色沮喪,天地為之久低昂。火火霍如羿射九日落,矯如羣帝駱龍翔。來如雷霆收震怒,罷如江海凝清光」。對劍術之欣賞,表示出極高評價。

晉朝時有祖逖(公元266年一321年)與劉琨 (公元270年一318年)二人友善,共被同寢,中夜聞荒鷄聲,蹴琨覺曰:「此非惡聲也。」因持劍起舞。後世遂有「聞鷄起舞」之成語,比喻壯 士之不忘奮發。

至於槍法,歷朝名將皆善用槍,史書著論,著重功業,不錄細節,故難知梗概耳。

五代時,有王彥章(公元863年一923年), 善使槍法,隨朱溫轉戰各地,驍勇善戰,軍中稱為王鐵槍。

南宋抗金名將岳飛(公元1103年一1142年) 抵抗金兵入侵,盡忠報國。當公元1130年,北方金國,大舉入寇中原,統帥金太子兀朮〔公元1075年一1 135年),率兵南下,攻陷宋京開封,俘虜宋皇帝徽宗欽宗父子兩人,迫使宋室南遷,以避其兇。金兵又再連年南下,所向披靡,攻佔宋朝各地。

金兵所持以制勝者,為連環拐子馬。所謂連環拐子馬,是以三戰騎為一組,橫連一起,每組連人帶馬,皆披鐵甲,並用鐵鍊緊扣,會戰之時,三馬同前,不能退後。在大平原作戰,此種連環拐子馬,列隊進攻,一聽號令,立時萬馬奔騰,向前衝殺,勢如雷霆震撼,山搖地動,威力之大,直如現代坦克車陣。宋軍以步卒為主,如何可擋禦此種鐵甲連環馬隊?是以屢戰屢敗。

岳飛才氣過人,智勇兼備,忽巧思一法,固足以破滅金兵連環拐子馬隊。其法為在槍尖下端加鑄一勾鐮,訓練士卒使用勾鐮槍法,並於會戰之處,預掘戰壕,藏兵於內,待金兵連環拐子馬隊衝近,前排士卒立即移後,壕內持槍士卒專刺馬足,因馬足無甲保護,於是一刺一割,一馬斷足,三馬不能行,退後士卒,馬上衝前斬殺。

一一四零年在河南郾城會戰,此役金統帥太子兀朮投入二千餘匹連環拐子馬,準備一舉消滅岳飛兵團,當時岳飛即運用此法,大破連環拐子馬,金兀朮狠狽而逃,僅以身免,大慟曰:「自故鄉起兵以來,皆以此致勝,今一旦不能有,夫復何望!」

後宋室奸臣居內,和議遂成。岳飛及其部將同被冤殺。故後人哀之!

太極派創祖張三丰(公元1247年一?是年為北方元朝定宗二年丁未,南宋淳佑七年。)杜歲棄官歸隱,往來名山古觀,吟詠閑觀,足跡所及,遍歷燕趙齊魯韓魏等地,乃西之秦瓏,挹太華之氣,納大白之奇,走褒斜,度陳倉,見寶鷄山澤,幽邃而清,乃僦居於山端金台觀,日與道士為友,講論道學,研磨拳劍內功之術。金台觀之端,有三尖山,三峯挺秀,蒼潤可喜,因自號為三丰居士云》。泰定甲子春(公元1324年),南至武當,調神九載,而道始成。至正十九年(公元1359年)又從武當返回寶鷄金台觀,指導觀中道士練拳擊劍。三丰而後,太極門武功,由觀中道士,歷代相傳,山 西王宗岳授業焉,遞至蔣發,陳長興,楊露嬋,清代滿州親王隨之學藝,大極門武功由是昌大。

刀劍槍之歷史故事,皆據實而寫,用享讀者,藉以提高興趣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