練習太極拳,先從單式循序練習入手,或稱盤架子,在掌握了整套太極拳招式之後,便持之以恆地鍛煉無間,漸漸體會太極拳慢練的道理,領悟太極拳虛實,剛柔之道,與及何謂借力打力,捨己從人,以小勝大,以弱勝強,以慢打快的道理,在此同時,更旁及推手的練習,因為要明瞭以上道理,必須透過推手的鍛煉,才能實際體會個中道理,再配合散手的訓練,才能達至強身健體,以弱勝強之目的,否則亦得一套空架子而已,沒有內容,亦不能應用,好像讀書而不求解一樣道理。
在整套太極拳練習體系中,推手是不能缺少的,拳經云:「着熟而漸悟懂勁,而階及神明」。意即指此,我們在練習招式純熟之後,便要悟懂勁之道,最後才能達到神明的境界。至於如何掌握懂勁之道,則以推手為入門功夫。
太極拳發勁的方法有八種,即「掤、扌履、擠、按、採、挒、肘、靠」,而在戰術應用上,有五大原則,就是「黏、連、棉、隨、不丟頂」。要靈活掌握五大原則及八勁的原理及應用,推手可說是不二法門。
推手的內容,包括有「定步單推手,定步雙推手,活步、九宮步、七星步、大扌履步,肘扌履及俯仰」……等多種。而在練習上述各種推手時,可適當地發揮太極拳之八勁。上述之內容有限,但變化可說是無窮。
透過推手的訓練,可使我們反應快捷,感覺靈敏度提高,練習之初,先從鬆入手,在與對手搭手之間,從手部接觸之點,去感覺對方之攻勢與虛實,在這訓練過程中,可分為三個階段或可說是三個境界,就是第一:「不知不覺」,這是最初的階段,因為如上文說我們透過推手去領悟感覺,亦即所謂聽勁,即從手接觸感應對方發力,而於第一時間及時作出化解,根本沒有經過大腦的思考,手上即已作出第一時間之反應,而初學者對此,可說是毫無體會,更遑論作出反應,所以初學者,大都是在對方一發勁,便毫無反應地倒下了,根本連對方在何時發出這股勁力也不知道,這可說是不知不覺。
而為較好一點的,就是「後知後覺」,在練習一段時間後,被對方發得多了,吃虧多了,於是便能從失敗中吸取經驗和教訓,從手的感覺告訴他,對方已發動攻勢了,這時雖然知道,心裏想化解或閃卸,但卻來不及,有心無力,這是技力不足與境界的問題,但可能間中偶或有一二次成功地化解,這屬於中期這後知後覺階段。
最高境界的可說是「先知先覺」了,一般來說,必須經過長期練習,不斷吃虧,及無數次失敗方能臻此境界。到此階段,在雙方一搭手之間,對方進攻與否?是虛是實,心中早已了然,甚至可從容地試探對方,控制對方,在對方一發勁之際,早已洞悉先機,而採取敵欲動而己先動,後發先至的戰略,步步佔先機。
而在與敵週旋及推手過程中,在「黏、連、棉、隨、不丟頂」的五大原則下,我們可因應形勢,適當地發揮八勁的奧妙。而境界高者,可因勢而隨意把八勁變換,揮灑自如,無孔不入,無隙不可乘,用來得心應手,隨意發揮,可以把敵人完全控制於腕掌之中,但這種修為境界,必與其苦練付出的代價成正比例。
至於應用上之五大原則下,所謂
「黏」者,在敵方攻我,而在兩手相接之時貼附對方來勢,藉以洞悉了解對方攻守虛實之意圖。
「連」者,是指在運化來往之中,攻守動作要連貫,即連消帶打之動作,要一氣呵成,不使對方有可乘之隙。
「綿」者,亦可作「棉」,即鬆軟如綿之意,即與對方相接手之時,要求鬆軟如綿,這可令對方無所着力,虛實不明,欲發無從。
「隨」者,可作跟隨之意,亦即順敵之勢而隨之,所謂捨己從人也。
「不丟頂」者,應敵時,既要與敵相接,但亦不能相抗,這是太極的原則,除了不相抗之外,而又不與敵相離,即不丟之意。
而八勁之發揮應用方面,所謂
「掤」者,是把敵方來力引其往上分化之意,並在上掤化解時,微往後移動之,使其失重心而往前傾跌。
「扌履」勁者,即把敵方來力往己之左右後引帶,使其勢落空而傾跌。
「擠」者,即乘對方之勢,即時封閉並及時向對方進貼反迫。
「按」者,即往下按化之意,例如對方來力被我掤化或扌履化後,處於失勢間,即施以按打之法,使其倒下,又例如我雙手架在上,敵方猝然在我腕下攻進,我亦可坐胯涵胸往下按化。
「採」者,其力甚巧,如槓桿原理一樣,可趁對方拿我之力而以槓桿之力使其失重失勢而傾跌,甚至肘部受制。
「挒」者,即螺旋力;旋轉發出使敵橫跌之力,此勁用上,往往使敵旋轉失勢跌出。
「肘」勁者,以肘發力,有化解及壓迫敵方同時施以反擊之意。
「靠」者,靠貼也,無論腕,肘、肩、胯、膝、均可以藉着與敵方相貼之時而發力攻敵。
所以推手之原理及應用,能否掌握技術之配合而得心應手地發揮,除了基本五大原則及八勁的變換運用外,最重要的還是多實踐,再透過散手的練習,綜合而發揮出來,才可達至太極應敵之目的,可以這麼說,單靠推手技術,未足以對敵,而散手的運用,若配合推手訓練的原則下發揮,則效果驚人,推手最終之目的,亦即散手之發揮,是相互結合,技理並重,缺一不可的。
在整套太極拳練習體系中,推手是不能缺少的,拳經云:「着熟而漸悟懂勁,而階及神明」。意即指此,我們在練習招式純熟之後,便要悟懂勁之道,最後才能達到神明的境界。至於如何掌握懂勁之道,則以推手為入門功夫。
太極拳發勁的方法有八種,即「掤、扌履、擠、按、採、挒、肘、靠」,而在戰術應用上,有五大原則,就是「黏、連、棉、隨、不丟頂」。要靈活掌握五大原則及八勁的原理及應用,推手可說是不二法門。
推手的內容,包括有「定步單推手,定步雙推手,活步、九宮步、七星步、大扌履步,肘扌履及俯仰」……等多種。而在練習上述各種推手時,可適當地發揮太極拳之八勁。上述之內容有限,但變化可說是無窮。
透過推手的訓練,可使我們反應快捷,感覺靈敏度提高,練習之初,先從鬆入手,在與對手搭手之間,從手部接觸之點,去感覺對方之攻勢與虛實,在這訓練過程中,可分為三個階段或可說是三個境界,就是第一:「不知不覺」,這是最初的階段,因為如上文說我們透過推手去領悟感覺,亦即所謂聽勁,即從手接觸感應對方發力,而於第一時間及時作出化解,根本沒有經過大腦的思考,手上即已作出第一時間之反應,而初學者對此,可說是毫無體會,更遑論作出反應,所以初學者,大都是在對方一發勁,便毫無反應地倒下了,根本連對方在何時發出這股勁力也不知道,這可說是不知不覺。
而為較好一點的,就是「後知後覺」,在練習一段時間後,被對方發得多了,吃虧多了,於是便能從失敗中吸取經驗和教訓,從手的感覺告訴他,對方已發動攻勢了,這時雖然知道,心裏想化解或閃卸,但卻來不及,有心無力,這是技力不足與境界的問題,但可能間中偶或有一二次成功地化解,這屬於中期這後知後覺階段。
最高境界的可說是「先知先覺」了,一般來說,必須經過長期練習,不斷吃虧,及無數次失敗方能臻此境界。到此階段,在雙方一搭手之間,對方進攻與否?是虛是實,心中早已了然,甚至可從容地試探對方,控制對方,在對方一發勁之際,早已洞悉先機,而採取敵欲動而己先動,後發先至的戰略,步步佔先機。
而在與敵週旋及推手過程中,在「黏、連、棉、隨、不丟頂」的五大原則下,我們可因應形勢,適當地發揮八勁的奧妙。而境界高者,可因勢而隨意把八勁變換,揮灑自如,無孔不入,無隙不可乘,用來得心應手,隨意發揮,可以把敵人完全控制於腕掌之中,但這種修為境界,必與其苦練付出的代價成正比例。
至於應用上之五大原則下,所謂
「黏」者,在敵方攻我,而在兩手相接之時貼附對方來勢,藉以洞悉了解對方攻守虛實之意圖。
「連」者,是指在運化來往之中,攻守動作要連貫,即連消帶打之動作,要一氣呵成,不使對方有可乘之隙。
「綿」者,亦可作「棉」,即鬆軟如綿之意,即與對方相接手之時,要求鬆軟如綿,這可令對方無所着力,虛實不明,欲發無從。
「隨」者,可作跟隨之意,亦即順敵之勢而隨之,所謂捨己從人也。
「不丟頂」者,應敵時,既要與敵相接,但亦不能相抗,這是太極的原則,除了不相抗之外,而又不與敵相離,即不丟之意。
而八勁之發揮應用方面,所謂
「掤」者,是把敵方來力引其往上分化之意,並在上掤化解時,微往後移動之,使其失重心而往前傾跌。
「扌履」勁者,即把敵方來力往己之左右後引帶,使其勢落空而傾跌。
「擠」者,即乘對方之勢,即時封閉並及時向對方進貼反迫。
「按」者,即往下按化之意,例如對方來力被我掤化或扌履化後,處於失勢間,即施以按打之法,使其倒下,又例如我雙手架在上,敵方猝然在我腕下攻進,我亦可坐胯涵胸往下按化。
「採」者,其力甚巧,如槓桿原理一樣,可趁對方拿我之力而以槓桿之力使其失重失勢而傾跌,甚至肘部受制。
「挒」者,即螺旋力;旋轉發出使敵橫跌之力,此勁用上,往往使敵旋轉失勢跌出。
「肘」勁者,以肘發力,有化解及壓迫敵方同時施以反擊之意。
「靠」者,靠貼也,無論腕,肘、肩、胯、膝、均可以藉着與敵方相貼之時而發力攻敵。
所以推手之原理及應用,能否掌握技術之配合而得心應手地發揮,除了基本五大原則及八勁的變換運用外,最重要的還是多實踐,再透過散手的練習,綜合而發揮出來,才可達至太極應敵之目的,可以這麼說,單靠推手技術,未足以對敵,而散手的運用,若配合推手訓練的原則下發揮,則效果驚人,推手最終之目的,亦即散手之發揮,是相互結合,技理並重,缺一不可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