太極拳在自衛時的原則

太極拳在自衛時有兩個原則:
(一)以靜制動。
(二)以柔剋剛。

以靜制動的原則,具有下列的意義與要求:頭腦冷靜,待敵動而後搶佔先機。

這就是說應付敵人時,在敵我兩方還未合手之前,互相對峙着的時候,對方的攻勢還未發動,對方的意向並不明瞭,難以測度對方想打擊自己身體的那一個部份,故此應該暫時採取守勢,冷靜也監視着對方。當對方開始發動攻擊,攻勢顯露出來了,自己已經明瞭對方的意向,知道所欲打擊自己身體的某一個部份,就立刻搶先發動,在中途攔截,順着對方的來勢,用自己熟練的方法,去消解和還擊。

倘若對方的攻勢已經發動了,自己仍是在等待的話,對方的攻勢已經及時打到身上來了,想救也來不及,如此就不是以靜制動了。

所以太極拳打手歌說:「彼不動,己不動,彼微動,己先動。」

太極拳是依照以靜制動的原則,作為保持自己頭腦冷靜的方法。頭腦冷靜則精神貫注而機警,應付敵人時,容易察覺對方攻勢的動作,而對方動作於先,自己便能夠看得清楚,及時消解對方的攻勢。自己隨對方之動而動,對方在動作中,因時間的急切,是較難觀察自己的動作,及難於知道自己的意向,因而不易消解還擊的攻勢,如是便可佔到優勢。

孫子說:「知己知彼,百戰百勝」。太極拳以靜制動的原則,就是要做到知己知彼。如果不明察敵情,胡亂招架和攻擊,又怎可以取勝呢?故要以靜制動。

以柔克剛的原則,同樣有下列的意義與要求:在應付攻擊時,不可和對方抗力,要利用技巧的方法避重就輕地消解和還擊。

太極拳的招數就是根據這個原則發揮,而主張捨己從人,以柔化力。所以太極拳的招式都是沒有擋和格的方法。因為擋、格敵人的攻勢,就須要耗用較大的力量,如此則違背以柔克剛的原則。在應付敵人的攻勢時,是採取消卸和牽引的借力方法,這些方法在應用時,因角度的不同而有「掤、扌履、擠、按、採、挒、肘、靠」的分別。現在來一個假設,譬如對方一拳向自己胸部擊來,自己的手就要輕輕地和他的腕部接觸,順着來勢向自己身體傍邊帶過,讓對方的拳力落空,如此我便可耗用最少的力量,化解了對方的重拳,這在太極拳的術語中叫做「扌履」,然後乘虛而入,迅快反擊。打手歌說:「牽動四兩撥千斤」,即指此而說。

這種消卸和牽引要有高度靈敏的反應能力,在紙上說來容易,但是真能做到運用自如,就須於平日和對手合作,多方磨練,由緩慢而至熟練,由熟練而至可以用飛快的速度應用出來,是須要經過長時期的實習的。而且還要有細心的講述和指引,然後才能得到正確的方法。正如像牽牛一樣,牛身很重,牛力很大,竟然為一條繩子綁在牛鼻上,而俯首聽命供人操作。假如把繩子綁在牛足上,牛會聽命嗎?所以牽牛也要有方法才能使牛聽命。

關於以柔克剛的道理,還有一點是須要說明的,剛則強用力,強用力則氣易浮,氣浮則心動,心動則易喘。且使血液循環驟增速率,心脈跳動加速,引起神經緊張,感覺遲鈍,思慮不遇,易為人所乘。柔則不用拙力,故身手敏捷,腰腿靈活,神經不致緊張,而感覺靈敏。若敵我兩手相交,我知敵之虛實,而敵不知我之虛實,在感覺上來說,已大佔優勢,故要以柔克剛。